中国政府网 山西省政府 忻州市政府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要闻 > 乡镇动态 > 正文

和父母一起经营的返乡青年王宏斌

 时间:2019-06-11       大    中    小     

  乡村调研:宋家沟 

  民盟山西省委会 王维平等  著 

  本书以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宋家沟移民新村为背景,通过山村小故事折射时代大进程。宋家沟曾经是一个几乎不为人知的小山村,因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此视察而获得极高的知名度,成为新时代中国农村的缩影和典范。一年来,当地政府按照国家扶贫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扶贫措施,宋家沟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民盟山西省委会组织调研组先后20余次赴宋家沟,不仅记录了村容村貌的变化,而且记录了与不同群体进行的深度交流,全景式地展现了当下农村不同人群的生存状况。调查组还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搜集到有关村民生活生产、休闲娱乐等方面的第手数据,并运用统计分析工具进行了定量研究,系统的分析和简明的图表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

 

  村里的经营户 

  走访中我们发现,宋家沟作为周边村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当地政府在改建重建移民新居时着眼未来发展,修建了不少商铺。目前,宋家沟主街道上的商铺大部分已出租营业,还有小部分商铺虽已挂上牌子,但尚未开业。村中的经营项目有村民自产自销的豆腐、凉粉、碗托等山西特色美食,还有当地的毛尖茶、红芸豆等特产及手工艺品等。整体来说,其商业贸易发展比忻州市大多数乡镇要繁荣,这得益于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的到访,使其知名度迅速提高并成为旅游景点,也为商业贸易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通过商品买卖,不仅满足了本村村民的日常生活需求,还为乡镇干部、外来人员、周边村民及游客提供了服务。村中从事商业贸易的经营者成为推动乡村繁荣发展的主力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内驱力,商业贸易是这个新型农村经济发展的“活水源头”。 

  和父母一起经营的返乡青年王宏斌 

  第一次去王宏斌家是小年那天,天气很冷,风也很大,天空蓝得彻底,没有一丝云彩。街道上几乎没有行人,仿佛还没有从漫漫的长夜中睡醒。空荡荡的宋水街上只有我们调研组的几个人,在凛冽的寒风中蜷缩着身体前行着。 

  桥东宋水街的第一户人家就吸引了我们。院门很气派,青灰色的砖瓦,朱红色的大门,一对儿大红灯笼挂在门上,平添了几分年味儿,木质门匾上刻着“仙仙农家乐”,想来是间不错的民宿。门被敲了许久,才有人应声回答。开门的是一位中年男子,表明来意后,他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去。 

  这是一个小四合院,面积约500平方米。东南西北各有几间屋子,一台九成新的红色拖拉机停放在院中,院角搭的棚子下整齐地堆放着炭块。 

  我们随着中年男子走进西屋。一进屋,满屋子的热气顿时让我们冻僵的手脚都舒展开了。贴在墙上的习近平总书记的画像格外醒目,客厅中央的炉火烧得正旺,炉火上的水壶突突地冒着热气。一位中年妇女正坐在茶几旁用红纸剪着窗花儿,看到我们进来,忙起身让座,并张罗着给我们沏茶。 

  房间约40平方米,中间用半身高的墙体加一米多高的玻璃将客厅与卧室隔开,卧室里没有床,砌着农村特有的土炕,上面铺着花花绿绿的褥子,整洁干净。屋内家电齐全,家具陈设也很整齐。 

  我们坐下后,便同中年男子聊了起来。他叫王金柱,今年58岁,媳妇儿叫郑仙仙,今年57岁。我们询问他家里的情况,他指着挂在墙上的照片告诉我们,这是前年拍的全家福。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今年37岁,二儿子今年33岁,都已成家。老大在太原兴华街开了一家饭店,老二也曾在太原打工,今年回来了。 

  王金柱和媳妇儿是宋家沟的原住村民,一直住在村里。他家种着10多亩地,主要种玉米、土豆、谷子等,今年还打算种些红芸豆和高粱。他告诉我们,种地收入不高,收成好时一年能挣个万数块钱,收成不好时能收回成本就不错了。 

  他家收入来源的一部分是给村民们放电影。王金柱和其他7位村民是宋家沟乡的电影放映员,一人一台机器,每人每年工资2万多元。从4月到10月,只要天不下雨,他就和媳妇儿一起,白天种地,晚上到乡里的各个村子去放电影。 

  一年有2万多元的固定收入,难怪日子过得如此殷实。 

  说话间茶沏好了,红褐色的茶叶把水染成了深红色,汤质浓稠润滑,入口甘甜醇厚。这是当地特有的红茶,学名岩青兰,别名毛尖,长在山顶的石缝间,一年一季,与杂草混生在一起,摘拣起来十分费劲儿,是靠人肩扛从山上背下来的。据说这种茶具有疏风清热、凉肝止血的功效,本地人非常喜欢喝。岢岚县城的需求量就很大,游客们买的也不少。我们喝了后也感觉不错,便花200元买了4斤。 

  我们提出想看看他家的农家乐,夫妻二人爽快地答应了。王金柱领着我们介绍着:“西屋是留给大儿子的,现在我们老两口儿暂时住在这里,北屋是二儿子的家和游客住的客房,东屋是新盖起来的餐厅,南屋堆积着杂物。” 

  我们走进他二儿子的家,屋内宽敞明亮,像是刚装修过的。床头挂着小夫妻俩的结婚照,客厅摆着液晶电视和台式电脑,摆设几乎和城里人一样。 

  游客住的客房也是土炕,屋内设施还算齐全。郑仙仙兴奋地指着墙上的照片,向我们描述习近平总书记来村里看望群众时的场景:“我当时是群众代表。这个穿红色衣服的就是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们在照片中找到了她。我们问:“你和习近平总书记握手了吗?”她激动地说:“握了!握了!” 

  夫妻俩说,虽然他们不是扶贫对象,但是也沾了政策的光。村里整修了街道,建造了公共浴室和图书室,统一改造了院墙和大门,连倒垃圾也有固定地点了,居住环境大为改观。临走时,夫妇二人邀请我们夏天再来,我们答应一定来品尝他们家的农家私房菜。 

  再次见到王金柱时已经是春暖花开的五月了。 

  王金柱家院门口站着一个年轻人,上前一问,果然证实了我们的猜测,正是他的二儿子王宏斌。 

  王宏斌身材魁梧,皮肤黝黑,说话有些腼腆。他身旁有两个货摊,上面摆满了包装好的杂粮、茶叶等特产和一些小商品,墙上还挂着一些剪纸和手工鞋垫。 

  他出售的商品中,有我们之前品尝过的茶叶,当时是散称的,现在已经有了精美的包装。他说只有提升茶叶的品相,才能卖得出去,现在价格已经涨到每斤80到100元了,去年他家采回来的80多斤茶都卖光了。在茶叶的外包装上,他还特意加了二维码,方便人们二次购买。 

  王宏斌之前和媳妇儿在太原打工,他做家具护理生意,媳妇儿卖灯具,两个人加起来每月能有8000多元的收入,但城里消费太高,除了日常开销外,还得付房租和儿子上幼儿园的费用,压力很大。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宋家沟视察后,他感觉机会来了,便想着回来发展。 

  乡政府支持年轻人回乡创业,免费为他们提供货架。王宏斌出售的小杂粮、茶叶、蘑菇等都是当地特产,小商品是从外地进的货,鞋垫、剪纸还有织绣品都是他母亲自己做的。 

  他说从回来到现在已经投入1万多元,还没见到收益,钱都在货里滚着呢,基本上是卖点儿货,再进点儿。他的货摊上还摆放了些古玩之类的东西,他告诉我们他喜欢古玩,爱好收藏,已经花了不少钱购买这类东西。 

  放弃城市生活,回到小山村,王宏斌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王宏斌告诉我们,2017年7月他就回来了。“家里开着农家乐,又摆着小摊,还放着电影,光靠我父母忙不过来。”回来后,他就与父母一起摆摊做生意,和父亲去放电影。我们疑惑地问怎么小年前后没有见到他,他呵呵笑道:“冬天是旅游淡季,我在县城里打工,还是做老本行家具护理。” 

  王宏斌说,去年他家招待了不少客人,吃饭的多,住宿的大约100人,一个旺季下来,能赚3000到4000元,但因为吃住条件还不太成熟,效果不太理想。现在暑期快到了,宋家沟的旅游旺季又快来了,他和父亲正在抓紧时间收拾餐厅和客房,以便多留些客人,让客人们吃住得更舒心。 

  王宏斌和媳妇儿原本在太原打工,收入还不错,虽说城市的生活压力较大,但凭他们的收入还是可以维持一个较为稳定的生活。他们之所以想回来发展,一方面是因为农村生活成本较低,另一方面是看到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给想要在农村创业的创业者带来的契机。当前“乡村振兴”“农村双创”掀起了返乡创业的热潮,不少在大城市打拼的青年想要或者已经将个人事业转移到农村发展,“新农人”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这也正是农村发展所需要的。 

  创业维艰,农业领域的创新创业尤为不易,因此乡村振兴的返乡创业者还需要多方的共同呵护。除了创业者自身努力外,政府部门也应该健全相关政策体系,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支持、资源对接等多元化的服务,帮助农业创业者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乡村振兴事业中,让农村事业发展后继有人。 

关闭本页